新華網上海頻道記者 裴鑫9月9日報道:由協和醫院感染科和美國碧迪醫療共同發起,國內多家醫院聯合響應的血流感染專題沙龍日前落下帷幕。參加沙龍的專家在會上共同呼吁:中國感染癥臨床醫生以及廣大從事抗感染治療的醫務工作者在抗感染治療中,提高規范的血培養重視度刻不容緩。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醫師馬小軍介紹,由于我國對血培養重視度不夠,而不規范的血培養除了會導致病原菌的分離率低以外,還很難評估病原菌是污染還是與感染有關。使得臨床治療往往會出現臆斷用藥、漏檢病菌等情況,從而導致耽誤治療時機、治療費用高昂甚至治療失敗的情況。
全球微生物專家、碧迪醫療診斷醫學事務部全球副總裁麥克·湯斯博士在會上致辭。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醫師馬小軍在會上致辭。
血流感染是臨床上重癥病患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一直以來被視為重癥病患的夢魘。 據統計,全球約有1800萬名敗血癥患者,僅美國,敗血癥患者在10年間就增加了139%,每年因血流感染喪生的患者高達40萬人。同時,血流感染也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每年歐洲用于敗血癥的治療費用就有67億美金,而美國用于敗血癥治療的費用更高達167億美金。盡管醫學水平在不斷發展,但診斷血流感染最好的方式仍是進行血培養。
根據美國CLSI標準,采血次數、采血量、采血時間以及培養瓶被稱為是確保血培養最佳檢出率的4把“密匙”。正確的采血次數、充足的采血量、適當的采血時間和含樹脂的培養瓶對于血培養檢測結果都至關重要。
馬小軍介紹說:“因為我國對血培養重視度不高,通常僅送檢1次。而成年病患只送檢1次往往會導致所得結果不夠正確。數據調查顯示,送檢1次的病原菌陽性檢出率僅為65%,而2次送檢的病原菌陽性檢出率即可達80%,3次送檢的病原菌陽性檢出率更高達96%!
全球微生物專家、碧迪醫療診斷醫學事務部全球副總裁麥克·湯斯博士表示:作為血流感染檢測的‘寶典’,規范的血培養能提升病原菌的陽性檢出率,準確、快速、有效的檢測出隱藏的致病源,幫助醫生正確判斷感染性疾病類型,制定有效的抗感染治療方案,從而降低血流感染死亡率。相比普通培養瓶,碧迪醫療研制生產的BACTEC樹脂培養瓶不僅能將病原菌陽性檢出率提高40%,同時,更由于其能夠有效從已進行抗生素治療的血液標本中和抗生素,從而有效分離出菌原體,并且將檢測時間大大縮短。
|